建立这个博客的初衷就是记录生活和工作,在30+岁的朋友圈已经不适于发表太过感性的言语了,只适合偶尔当当逗逼“表演”一下,更多时候朋友圈甚至都是关闭状态。而这篇文章也是这个博客严格意义上的第一篇关于生活的记录。今年以来自认为转变还是比较大的,其实在3月时就已经想写一篇对于自己心态变化的记录,但是一来拖延症犯了迟迟未能成文,二来彼时就算能够成文,它作为第一篇记录的博文的形式会大于所记录的内容,因此到这个时点才静下来好好回顾一番。
习惯性的还是将工作放在前面(虽然现实中工作也没做多好)。
这公司还行吗
20年末21年初,严格来说,是自己在公司这个“围城”中,进行的第二次脱围尝试,很可惜又失败了。说其是围城,且带了引号,是我自认为它在本地还是互联网的龙头企业,但是可悲的它在页面的口碑在过去几年间想必是越来越差了,可能更多想进来的人是想来“养老”,而非冲着公司项目或者技术之类,而想出去的人可能更多是壮志未酬或是难以忍受种种不合理的存在。
公司推行的职能制已经越来越成为其发展的掣肘,各个部门有自己的利益考量,有自己的考核指标,而驱动互联网公司发展的核心就是好项目,但是这些指标可能恰恰和项目没有太大关系。因为类似上面的原因,导致这么多年来没能有一款成功产品,上层觉得肯定是因为制度不太行,那就搞些可以“提升”大家的制度吧,导致个体又受累于各类所谓的KPI,自证价值之类的机制,导致想做事的人流失。最终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没有好产品 => 制定制度 => 个体受累 => 人员流失 => 创新力下降 => 没有好产品
当然个人认为导致现状还有很多“政治因素”在内,某种程度上说,堂堂数千人的公司还是个一言堂,VP不敢拂逆老板意思,中层不敢拂逆VP意思,顶层的错会层层降解到基层,如果上层是金字塔尖,而将金字塔倒过来并将塔尖比做树根的话,那是拔掉树根吗?拔了树根不是整棵树就活不成了吗?仔细想想也挺有意思。
换工作这件事
说回自己的第二次尝试,当初下定决心投简历的时候写过下面这样一段话。虽然第二次尝试还是失败了,不表原因,但是可以在四个月之后回顾其中的几个关键词:职涯、提升动力、勇气。
职涯,作为设计师,特别是交互设计师,我认为闪光的职业生涯与成功的项目必然是挂钩的,纵使你能力超强,但是还是需要一个成功的项目让人更好的信服你。但是在公司这么多年,别说成功的项目,就是上线的项目都寥寥无几,想来也是挺可悲。
如果说成功的项目可遇不可求,那能力对于自己而言,可能就是某种程度的自我安慰了。特别是过去两年做游戏项目的经验以及带人的经验,在期间可能没有太大的自知,但是现在回到软件产品上,会发现自己看待问题相对更加全面,做设计时也会相对更加理性。这样能够让自己感知到的改变,起码会让自己些许踏实。
提升动力,现在再回头看当初的所谓没有提升动力,都感到脸红。个人不能将自己没有动力怪罪于所处环境,或者说处于逆境不是应当更具动力吗?反观这次换工作失败之后至今的几个月,反而是很长一段时间来过的最充实的一段时间。
或者再深入的说,之前自己将所谓的提升都局限在了工作这个象限内,导致在写下上面那段话时,没有对提升什么做出更具体的定义,缺乏具体定义就会导致没有举措,没有举措就会导致恐慌空虚。提升可以是自己各方面素养的提升,这也正是自己在这几个月尝试后的感悟,例如身体素质、思考能力、知识面等等,谁能说这些提升不是提升呢?
勇气,其实勇气和自己当时在“提升动力”上所犯的错误是一样的,我只定义了时间而没有定义对象,我需要的是面对什么的勇气?是面对生活,还是面对工作的勇气?还是说这里的所谓勇气是指金钱带来面对未来生活的底气?我在当时没有进行更细致的定义,将工作和生活混为一谈了,这样否定了其中任何一个,就全盘否定了未来。
如果说是面对未来工作的勇气,我想还是不具备的,一者如在上文所说,缺乏优秀的项目来为自己背书,二者自己历来表达能力欠佳,心中纵有再多想法,口头却可能只能表达七八成。诚然,在当下工作是为自己为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但是工作又并非生活的全部。这也是之前本已开始看外地工作机会并接收到几家公司面试邀请之后,又放弃留在现在公司的原因之一,自己无法承担因为去外地而可能导致的各种不可预计的风险。
如果说之前的找工作是向外寻找面对未来的可能性,那么这段时间所作的各种事,就是向内尝试寻找面对未来的可能性吧。
游戏还玩它吗
从小到大,自诩“爱玩”游戏,这两年也有幸参与过不那么“游戏”的游戏,但是这在自己做游戏的过程中也不禁在反思,自己是真的爱游戏吗?或者说什么才是爱游戏?是对自己所爱的游戏的如数家珍,还是能够为了喜欢的游戏肝到天明,抑或是热衷于在steam上购买游戏,然后许多游戏都是三分钟热度后半途而废。小时候没条件像有些同事那样从小就畅玩各类主机和游戏中,到现在还对某些经典系列能够娓娓道来,也由于性格中的某些原因,做不到不顾其他事情在短时间内通关游戏,或者不断试错以找到最优策略,以上种种在我看来才是爱玩游戏。可惜的是,这几年来steam上积攒了数百款游戏(虽然很多事慈善包买的),PS3时代后的各代主机也基本都入手过,但是真正通关的却为数不多。这样的情况有时会让自己有种莫名的无力感。
而在30岁前后的几年间,所谓的危机感不断袭来,经常在游戏过后有种一无所谓的空虚感甚至是负罪感,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理解:游戏应当是充实的现实生活的调剂品。可能很多时候,很多人在无意间将游戏当作了让生活充实的“工具”,在现在的我看来有点本末倒置了。咋一听,好像自己从游戏粉变成了个黑子,但是人不就是这样,每个阶段对相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
以上,可能就是自己这一小段时间来比较排斥游戏的原因之一吧,从4月初《戴森球计划》半通关之后,就没在碰过游戏。至于以后还会玩游戏吗?必然会,只是可能只会将其作为一种调剂生活的娱乐方式,当然也说不定在未来会遇到一款自己为之疯狂能够肝到天明的游戏呢?
我想我还是爱游戏的。
阅读也不太难
游戏不玩了,那时间都花哪去了。其中一部分花在了阅读上。
大学前,从小学到高中每年平均也有几本的阅读量。可是这十多年间,读过的书年均一本都不到,真是少得可怜。大学沉迷游戏,无心阅读,倒也说得过去。但是工作后其实几次尝试重新拿起书来读一读,每次都没读完一本就半途而废了。
但是这次破天荒的一个月连续读了三本书,一个月达成了年初定下的今年读十本书目标的三分一,自己也挺惊讶。仔细想想,发现自己工作后的那几次读书的目的太功利了。每次买的书都是设计相关的书籍,导致现在家里一堆的设计类书籍,读完的却没几本。因为工作书往往是乏味且大部头的,如果其中的理论不是自己亲自实践过的可能也很难引起共鸣,这样的阅读就失去了正反馈,没有强大毅力的人就放弃了也很正常。
而一旦放开阅读的命题限制,阅读这件事就变得有趣起来了,我看的《人类简史》可以增加知识,看的《娱乐至死》能够让我用二三十年前的观点再看待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社科类的书看累了,我可以看看《人生复本》这样的畅销小说,而这在前两者里都提过的《一九八四》和《美丽新世界》也是接下去准备读的。阅读让我有种世界被连接起来的感受,我想这就是正反馈吧。而借助这样的方式,在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可能可以内观,也就是前面说的向内探寻新的可能。
年初在立下读10本书的flag的同时,还定了说要写几篇读书笔记。但是读完三本书了,因为拖延症或者说有点无从写起,总之就是一篇笔记都未能成文,导致最近这段时间读书又有些懈怠了。可能自己就是这种拧巴的人,总是爱和自己较劲,但是较完劲立了flag后却总是经常性的做不到,然后就陷入自我怀疑当中。在此还是想对自己说:很多事持续的践行,总比因为对自己有所谓的“高要求”,到最后却不了了之来的强。
祝自己今年能够超额完成阅读量目标!至于读书笔记也一定会有的。
后记
不知不觉写了三千多字…体量快赶上一篇小论文了。本来还想说说感情的,但是又觉得矫情,遂作罢。但是还是可以在这里带过下,时间过得飞快,俩人从谈恋爱到结婚,再到今年也马上第六年了,从前两年的磕磕绊绊,到现在两人似乎也逐渐有了默契,就算有争吵大多时候也很快有一方向对方示好。从刚在一起纪念的时候每次看到睡梦中的她总觉得自己怎么会娶到这么好看的老婆,再到现在整天嘴巴上的嫌弃,也是别有一番乐趣。希望我们都平平安安,安安稳稳的一路走下去。
最后希望自己在这一段时间养成的各种好习惯,在未来能不断的持续下去。也希望在某个时点,自己向内的探寻能有所收获。
21年5月11日 晚10点30。
最后编辑于:2022-11-18 12:58